——关于程晓光的艺术创作
(节选)
文 / 鲁 虹
毫无疑问,程晓光的艺术创作就根植在以上的艺术史背景之中。我注意到,在他前一阶段的风景画创作中,由于深受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影响,所以他特别强调在现场写生的基础上运用“移步换景”或“变形夸张”的手法进行创作。熟悉吴冠中先生创作经历的人无不知晓,因受到“丑化工农兵”由头的批判,他最终放弃了人物画创作,并完全转向了风景画创作。而利用带学生外出写生和其它机会,几十年来,他的足迹不仅遍及全国,也为他的“油画民族化”追求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向:第一,他十分强调写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,并充分运用了西方关于绘画形式美的理论与方法;第二,在打破定点写生模式的同时,他还将中国艺术美学上的一些重要因素,比如“意象”、“写意”、“意境”等,有机融入了他的油画风景创作之中。但相比较而言,程晓光要走得更远,因为他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,在画幅的尺度上更大一些,在作画中更注重内在感受的表达。而且,为了追求视觉的张力关系,在造型上变形更加厉害,在着色上更加强烈刺激,在构图上更加主观随意,此外也更突出肌理感、更强调运用刀刮与厚堆的技法以及汉隶般的宽大笔触,而这些也使他的画作具有了秦腔一样的高亢效果。据知,为了达到上述目的,他还改造制作了专门的写生车、大帐篷、大画箱、大刷子、大刮刀等等。可令他想象不到的是,他的这些成果,已经为一些厂家与艺术家所利用。
我注意到,在第二阶段的创作中,虽然程晓光先生还是在旷野中作画,但西式对景写生的做法明显减少了。反倒是因受中式写生法,即“游观”论的影响,常常会在外界的刺激下,根据想象、回忆的方式,进行了更加主观、更加诗意化的创作,其构图方式既有传统的圆形(如《孤烟》、《枯山水之一》、《枯山水之二》、《枯山水之三》、《枯山水之四》等),也有横卷的构图(如《信天游》、《陕北的魂之一》、《陕北的魂之二》、《期盼的日子》等),更有竖幅的构图(如《山水愿境组画》等)。比起他在第一阶段时多用中景作画、构图变化较少的现象肯定是大有进展的。
常常研习传统的程晓光自然熟知这一点,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并将其成功地转换到了自己的“意象油画”创作中,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。比如,在《山水愿境组画》中,艺术家就在竖式构图中,以随意分割的手法,将不同时空中的陕北印象与记忆很好地组合在了一起,结果也突出了具有强烈地域特点的人文景观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